ennead X《北京青年报》
《北京青年报》客户端北京头条对话ennead设计合伙人,上海天文馆主创设计师托马斯·黄(Thomas Wong)。
上海天文馆主创设计师托马斯·黄先生(Thomas Wong)
© 姜海龙
01
利用3D打印机以创建个人防护设备
Q:对建筑师而言,新冠疫情带来哪些影响?
A:疫情带来的影响无疑将在各个行业长期存在,包括建筑行业在内。这场危机对我们如何安全地团结整个社区,如何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协同工作,如何支持我们的公民机构并参与公共生活,同时保持必要的社会距离,在空间上都有着深远而深刻的影响。我们正在思考这对公共空间的意义——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公共空间重建信心,让这些空间振奋精神,并凝聚我们的文化。
Photo by Red Dot on Unsplash
建筑师总是在各种限制和现有条件下工作——这些挑战推动我们开发新的解决方案。目前的形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,让我们审视可以努力改善的地方。我认为,我们都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,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,应对从这场危机中引发出来的未来将会出现的问题。我们正在为所服务的机构提供改进建议,我们正在利用我们掌握的技能和工具持续推进工作,从创建快速反应结构,到重新利用3D打印机以创建个人防护设备。
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(二期)
国际竞赛优胜方案 效果图1
© ennead architects LLP
我希望,疫情之后,人类会迎来一个更美好、更公平的社会。在过去的这几个月中,我们都看到了碳排放水平是如何下降的。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,可再生能源已经产生效应和回报。展望未来,我们应该思考,如何以更加审慎的方式开展业务。
02
中国在方舱医院上的部署之快
令人难以置信
Q:全球很多地方都在改造空间做方舱医院,你对哪些案例印象深刻?
A:在面对现代史上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时,全球人们的应对模式无一不展现了人类的坚韧、生机与应变能力。中国在方舱医院上的部署之快令人难以置信,而我认为这也成为了世界各国应对疫情的参考标杆之一。中国的应对让国际社会认识到面临危机状况作出快速反应的可能性。
休舱后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
摄影/肖艺九 图片来源/新华社
在纽约,我们同样看到了Javits中心与中央公园等公共空间的重新利用,并且在方舱的概念上引入了新的移动医疗模式,以协助支撑疫情下的医疗体系,如海军舰船。在美国,这一举动也显示在当前特殊情况下,为提供相关医疗措施的基建调整必要性。
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威尔·格林伯格中心 图1
© ennead architects LLP
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威尔·格林伯格中心 图2
© ennead architects LLP
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威尔·格林伯格中心 图3
© ennead architects LLP
在过去的许多年间,我所在的ennead建筑事务所与纽约市内许多主流医疗机构均有过合作。在面对密集城市环境爆发的流行性病毒带来的诸多挑战时,能为这些医疗机构提供帮助是我们的荣幸。在疫情爆发后不久,我们就意识到新冠病毒的传播性和严重性,并针对诊疗空间严重不足的问题,协助医疗机构有序的把急诊室扩展到室外空间。作为设计、改造项目,我们与工程师及相关顾问在10天内完成所有工作。临时搭建的空间固然重要,但如何在搭建过程中思考未来,以及下次发生同样情况时的应对办法更为重要。
ennead在纽约近期完成的项目之一便是一栋住院大楼,我们希望在高灵活度的功能及相关设施设计下,能让业主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更好地进行应对。在其中,病房均可设为负压病房,如果遇到突发情况,可以极为有效地将住院部调整为隔离病房。
03
建筑能向公众传递信心、舒适度和安全感
Q:从历史上来看,一些关键的社会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带来建筑形态、功能的变化,新冠疫情应该是21世纪影响力最大的公共事件之一,对全球各个行业影响巨大,你觉得它对建筑、城市空间有哪些影响?
A:从目前已知情况来看,新冠状病毒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大多数事情——从我们的工作方式,到我们的出行方式,再到我们的社交方式和社区的形成。一方面,建筑从本质上是一种响应——它是对人类行为的反应,人类的行为显然会因为危机而发生变化,对此我们尚未完全了解。另一方面,建筑和设计创意在某种意义上发挥着引导作用,这意味着我们不仅仅是要对当前的行为做出回应,更可以帮助塑造新的行为。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地找到方法,通过城市中的重要建筑对公众灌输信心、舒适度和安全感,这些建筑将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。我们可以以一种乐观的方式进行设计,而非恐惧。我希望在新冠状病毒这场危机中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。人们将产生一个即时反应,随着时间的推移重新调整,以适应新的现实。
Q:在你看来,疫情影响下,全球化会有什么新的趋势吗?
A:我认为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才会变得更好。在我看来,我们可以在促进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保护文化上各地的独特性。文化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伟大而令人振奋的多样性。我认为我们不需要让世界看起来像一个地方,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样的。我相信文化拼贴的理念——有些元素可以迁移到其他地区,并为之增色,但重要的是保留一种真实和原汁原味的地方感。
上海天文馆 图1
© Yihuai Hu
托马斯·黄先生在上海天文馆施工现场
© Wallpaper*
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(二期)
国际竞赛优胜方案 效果图2
© ennead architects LLP
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(二期)
国际竞赛优胜方案 效果图3
© ennead architects LLP
就新趋势而言,我们已经拥有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沟通和互动的工具。由于这场疫情,我们现在正以许多全新的方式使用它们。但我希望我们可以改进这些沟通工具,使我们可以利用视频会议等方式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,以进行跨越时区互动。真正的人际沟通对于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至关重要。
Q:疫情期间,你读了什么书,能和读者分享一下吗?
A:尤瓦尔·诺亚·哈拉里(Yuval Noah Harari)的《人类简史》改变了我对许多事情的看法及阅读轨迹。其中之一就是肯尼斯·拉科瓦拉(Kenneth Lacovara)的《为什么恐龙如此重要》,这也是关于通过另一种视角审视人类历史的内容。查尔斯·曼恩(Charles C. Mann)的《巫师和先知:两位杰出的科学家,塑造明天的世界》使我着迷。
我最近看过的另一本书是彼得·弗兰科潘(Peter Frankopan)的《丝绸之路:世界新历史》,从不同的角度记载了世界历史。人们认为全球化是一个新想法,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古老的想法。全球化的影响一直在发生,而非在特定的历史节点单独存在。
我最近还阅读了David Treuer的《膝盖受伤的心跳:1890年至今的美国原住民》,这是一部通过美国原住民的镜头讲述历史的复杂故事。我特别喜欢的另一本书是摄影师乔治·斯坦梅茨(George Steinmetz)的《人类星球:人类始末的地球》。
《北京青年报》© 版权所有
未经允许,切勿转载